Skip to content

创造日本 1853-1964

  • 社科读物,理想国 Mirror 系列 024
  • [荷兰] 伊恩·布鲁玛,译者:倪韬
  • 119 千字

导读:作为方法的日本

对于很多士大夫来说,它们都是来自远方蛮夷的挑战。但这次不同,日本常年被视作中国的附属国,即使它不从属于朝鲜、越南、缅甸这个序列,也相差不远,它被轻蔑地视作“倭国”。日本的胜利还撕去了神秘中国的最后面纱 —— 在她傲慢与辽阔背后,是无能与虚弱。

戏剧性的是,在短暂的敌意之后,日本成为羡慕与模仿的对象。1887 年写就的《日本国志》长期无人问津,此刻突然受到欢迎,几个书局重印了它,甚至光绪皇帝也成了它的读者。人们相信这本书蕴含了日本富强之秘密。另一位维新者康有为干脆劝 光绪追随明治天皇,像后者再造日本一样再造中国。当日本卸任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时,维新者向他寻求变革中国之建议,一些人甚至期待他担任客卿,直接指导一切。

合理,当时就是输给了日本之后,要向日本学习 -- 不过其实日本也是从西方那边学来的,这种转了两手的真的合适吗?

百日维新失败了,日本模式吸引力却并未减弱。1898——1911 年间,至少有两万五千名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被形容成“历史上第一次 以现代化为定向的,真正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的移民潮”。未来中国的领袖们 —— 从军事家蔡锷、蒋介石到文学人物鲁迅、陈独秀 —— 都是其中一员。流亡中的梁启超,将横滨变做他的知识生产中心,他在这里编辑的报刊被偷运回国内,塑造了一代中国知识人的思维。在国内,清政府参照日本改革了警察与监狱系统,维新派官员甚至 准备推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

在这高昂的热忱背后,中国人又对日本有多少了解?令梁启超备感叹服的《日本国志》真的能给予中国变法以参照吗?驻北京的日本公使矢野文雄不无讥笑地说,倘若根据《日本国志》来理解日本,就像是 以明史记载来理解今日中国的时局。敏锐的观察者如黄遵宪,也很难洞悉日本的变化速度有多快。而以国师自居的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向光绪描述的明治维新是出于自己的臆想,还得出这样的荒唐逻辑 —— 倘若日本用三十年可以变法成功,以中国这样大得多的规模,三年就可以了。

这里的意思就是日本变化太快了,1887 年写成的书已经落伍了。

对于一个世纪前的中国维新者来说,日本令人着迷,既因它突然获得富强的能力,也因为它可能导向某种速成之路。在 20 世纪初的东京,到处是为中国学生所设的速成学校,从语言、法律到军事、政治,这些青年人想用几个月,最多几年来掌握一切。他们以同 文同种 的眼光来看待日本,倘若日本能迅速掌握西方的秘诀,他们也同样能迅速掌握日本的秘诀。

其实这种思想本来没有错。

当邓小平在 1978 年访问日本时,很少有人记得黄遵宪与康有为的插曲了。在中国的革命史叙事中,他们是可以被忽略的改良人物。但革命家邓小平发出了相似的感慨,他在参观新干线时感慨:“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这也是令人心酸的感慨,邓小平与 20 世纪初的维新者一样,他们在东京看到了一个新世界。

日本再一次成为速成教材。就像明治日本被视作富强之表率一样,战后日本则被看作一个纯粹的经济故事。这个日本故事没有持续多久,就因 股市与地产的崩溃 而结束。中国经济的崛起似乎彻底终结了日本作为榜样的时代。21 世纪到来了,东京的商场、旅店与公园里挤满了来自中国的游客,《读卖新闻》、NHK 上充斥着关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报道。中国媒体不断重复着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论调。日本变成了某种反面教材,评论家们提醒中国不要重复它的经济泡沫与萎靡不振。

这里的意思是:一味模仿日本模式只会造成一样的“失落的二十年”。

但中国游客很快就发现,尽管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他们 还是想在银座买下一个马桶盖,去逛京都的寺庙,感慨 日本乡村之整洁、人民之礼貌,追着村上春树的小说与日剧《深夜食堂》。一些时候,21 世纪富有的中国游客的感受竟与一个世纪前的留学生不无相似,“日本政治之善,学校之备,风俗之美,人心之一”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这里就是许知远乱扯了,银座买马桶盖无非是因为“觉得它们质量好”,实际上都是中国造,这种低端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中国来了。乡村之整洁、人民之礼貌都是建立在以前的经济基础上的,试问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地方怎么可能做到整洁礼貌呢?你现在去百强县看一看,相差无几了我估计。

与此同时,我们对日本的理解欠缺且滞后。中国知识分子们谈论此刻日本时仍常引用《菊与刀》与《日本论》,前者是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的著作,后者则来自民国时的戴季陶。日本社会内在的复杂性 很少进入我们的视野。它要么是 被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敌人,要么是一个值得模仿的邻国。至于日本到底是什么?我们仍缺乏兴趣

又开始扯了,《菊与刀》至今为止都是研究日本人性的书,这种书站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其实没有必要为了吹一本书而踩一捧一。“意识形态化”这个词怎么听上去一股味呢……谁说我们缺乏兴趣了?日本的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教育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

在翻阅伊恩·布鲁玛的《创造日本》时,让我深感兴趣的是 近代日本的矛盾性。它 对西方的妒羡交织之情,它 内部威权传统与自由文化的交战,这两股不同的力量,驱动了日本迅速崛起,也将它引向灾难。

序言 东京奥运会

1964 年,日本回归世界舞台,战后那段饥馑、耻辱和持续至 1952 年的被盟军占领的岁月终于画上了句号。随之而来的是被称为经济奇迹的繁荣年代。就正式的政治层面而言,日本早在 1951 年就已作为主权国家重返世界舞台,因为是年 9 月,时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的吉田茂同日本过去的敌国美、英、法等国(不包括中国和苏联)签署了《旧金山和约》(Treaty of San Francisco,又称《对日和平条约》),但 1964 年奥运会落户东京让这一年的秋天成了日本隆重庆祝其和平改造和战后民主复兴的绝佳契机。日本再也不是那个灰头土脸的战败国了,而已然重获世人的尊重。历经数年的大兴土木,修建起高速路、体育场、酒店、下水道、轻轨和地铁后,东京准备以一场主题为 爱、和平与体育竞技 的盛会来迎接全世界的瞩目。

奥运会真的是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如果什么时候印度举办了奥运会,就说明印度真的可能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崛起力量了。想想咱们也是,2008 年更像是一个节点,一路国运亨通。“旧金山和约”由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中国政府认为它是非法无效的,绝不承认。

10 月 10 日下午,人们坐在丹下健三设计的崭新体育场内,看着九十四个参赛国的运动员入场,一一经过观众席。美国代表团头戴牛仔帽,日本健儿则一袭红色运动装。坐在皇家包厢里的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友好地挥手致意,八千只洁白的和平鸽振翅翱翔。对于任何经历这一幕的人而言,当他再回想起 1933 年日本愤而退出国联,并于 1940 年加入轴心国妄图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瓜分世界的那段往事,想必会有种恍如隔世之感。“满洲国”、南京大屠杀、偷袭珍珠港、巴丹死亡行军、冲绳战役和马尼拉屠城 —— 所有这一切此刻似乎已成过眼云烟,报纸上每天都会刊载成千上万日本人投书的小诗,抒发他们内心的喜悦。一位淳朴的日本人感慨道:

一面又一面,总共九十四面国旗, 当中一些指不定还曾相会于沙场。

凡是读过历史的人都不会希望有世界大战,因此除非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然根本不可能打世界大战。

到了 1964 年,广岛原子弹爆炸业已成为日本战时受难以及后世和平主义思潮的主要象征。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奥运火炬的正是出生于原子弹爆炸当天的一名广岛青年,这样一来可以表达出日本的和平意愿,二来或许还可以反映出日本的苦难历程,当中夹杂着一丝自怜。圣火点亮时,日本自卫队的战机飞越东京上空,怀着由衷的和平畅想,在空中画出奥运五环的形状。

原子弹让日本人有了台阶可以下,同时美国又标榜自己是和平的缔造者,真的是又当又立了。

凭借友好的姿态和高效的组织,日本人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力求万无一失。日本人同时也是奖牌大户,摘得十六枚金牌,仅次于美国和苏联。日本人很看重体育比赛的成绩,有时或许执着得过了头。两位日本运动员 —— 分别是马拉松选手 圆谷幸吉 和女栏健将依田郁子 —— 因为辜负了国民的期待,后来相继自杀。可怜的圆谷在跑进体育场时还排在第二位,但就在即将冲线前被一名英国选手超过了。这一幕令在场的东道主观众目瞪口呆。蒙受奇耻大辱的圆谷最后虽摘得铜牌,但并未起到多少安慰作用。

这里就是纯纯瞎扯,圆谷幸吉在东京奥运会获得铜牌可是极高地鼓舞了日本国民,自杀是因为自觉在 1968 年墨西哥奥运会无法取得好成绩。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过分自信、狂热心理、深深的自卑感以及时而执念于民族地位的想法 —— 所有这些因素对日本现代史都产生过影响,但相较于其他品质,有一种最令其受用:那就是虽败犹荣时的那份优雅

“虽败犹荣时的那份优雅”,说的很好,换言之就是:“死不悔改”。

第一章 黑船来袭

1853 年 7 月 8 日,绰号“老马特”的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准将率四艘全副武装的军舰驶入江户湾。他此行的使命是 逼迫日本对美国舰船开放港口。彼时的佩里认为日本人是一群愚民,他这么想也情有可原。日本同他国断绝往来,已经大约有两百年了。日本统治者一方面忌惮外部势力入侵,另一方面又担心传教士散播的基督教信仰会让臣民变得难以管束,于是取缔了这一教派。除了将大部分外国人和所有神甫驱逐出境外,还禁止日本人出国。胆敢违令者格杀勿论,且死法一般都极其惨烈,没有人敢以身试法。虽然同中国和朝鲜仍有通商往来,但自 17 世纪 30 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的西方人仅剩下一小拨百无聊赖的荷兰商人,他们被禁足在长崎市近海的一座人工小岛上。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